老年人来银行取大额“看病钱”急用却被拒绝,不顾损失也未得到银行工作人员“通融”,真相扑朔迷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日,中国银行嘉兴王江泾支行营业厅内,六十多岁的周阿姨推开了网点的大门,手里紧攥着一张20万元的大额存单,神色匆匆前来办理取现业务。
“阿姨,您的存单还没有到期,方便问一下这笔钱您要做什么用吗?”综合柜员何迈仔细察看存单,不解问到。
“那个,我看病,急用,麻烦快点办理!”周阿姨朗声回应。
何迈心里泛起了嘀咕,现在看病大多电子支付,即便使用现金也不会是这么大金额。心有疑虑之下,何迈再次提醒:“阿姨,现在支取,我估算大概会损失6000多元利息,太可惜了,要不问问家人有没有其他活期资金先用?”
“没关系的,这点利息我理财投资能赚回来!你赶紧办就是了。”周阿姨催促道。
听到周阿姨前后不一的表述,何迈顿生警觉,立即报告内控副行长徐名伟,请求协助劝阻。沟通中,周阿姨表情愈发不自然,态度逐渐强硬,徐名伟判断客户遭遇了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为了稳定客户情绪,徐名伟答应办理取现,但由于网点库存不足,可以帮客户预约现金明天来支取。客户离开后,徐名伟立即联系王江泾派出所,报告了客户的情况和联系方式,申请反诈专员协助处理。
次日,周阿姨再次前来,大堂经理吴玲玲迅速联系反诈民警请求协助。等待期间,吴玲玲保持与客户的沟通,推荐其投资正规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不低,周阿姨不为所动。不久,反诈民警赶到,与吴玲玲共同劝说,详细分析了诈骗手段和可能面临的严重损失,告诉周阿姨取现金类投资诈骗就是不法分子为了不留下资金转移的记录,为警方侦测制造障碍,后期很可能签订虚假的“投资协议”,最终血本无归。
在两人的不断劝说下,周阿姨渐渐意识到自己被骗,终于吐露实情。原来周阿姨有个“朋友”向她推荐纺织生意,承诺投资20万,每年的收益能达到数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但他只要现金,而且这个生意要保密,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就会失去商机挣不到钱。最终周阿姨放弃了支取大额存单,对支行和民警的及时劝阻表示衷心感谢。
“贵行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协助我们避免一起较大金额诈骗案件的发生。”支行收到了嘉兴市秀洲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的表扬信,对该行员工吴玲玲、何迈、徐名伟的机智表现予以表扬。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愈演愈烈,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王江泾支行坚持常态化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和柜面防范措施宣导,竭力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我行将持续加大对一老一少一新等重点人群的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提高大众风险防范意识能力,深化警银联动,共同构建牢筑反电信网络诈骗‘防火墙’,全力守护好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支行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
浙江省银行业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三角微信矩阵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宁波市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