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清廉金融文化】清如许 家国安——杭州银行“照片背后的家风故事”圆满收官
最新动态
【清廉金融文化】清如许 家国安——杭州银行“照片背后的家风故事”圆满收官
2024-10-1548



清如许,家国安。

杭州银行今年以“传承清廉家风、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持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涵养清廉金融文化,举办了“照片背后的家风故事”活动,通过“照片+故事”的形式,深入挖掘家风内涵和时代价值。并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市主题活动奖项。

良好的家风对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能起到一定的正面影响。“家风”活动不仅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无形中培育了滋养银行员工廉洁自律的深厚土壤。杭州银行持续开展相关活动,秉持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以廉洁家风涵养清廉金融文化。

10月10日下午,在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朱凤标故居内,举办了杭州市党员干部“廉洁好家风”活动作品展演暨朱凤标故居开馆仪式。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纪委监委、杭州市妇联主办,萧山区纪委监委、萧山区妇联承办。杭州银行持续发挥“家书传家风”活动热度,获全市“照片背后的家风故事”征集活动“组织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陈一行为获奖单位颁奖。

组织奖领奖仪式,左三为杭州银行相关领导


本次活动中该行共有三篇作品入选全市“照片背后的家风故事”作品集锦。通过该活动,员工们得以回望家族的历史,感受先辈的教诲,从而在心中种下勤勉尽责的种子。下面,请欣赏三篇入选作品。


01

见证金融变革的小碟子

吴雅萍


春节期间去舅舅家拜年,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只年代久远的碟子,不曾想它见证了一段金融改革历程,也记录了普通老百姓在历史变革中的生活轨迹。

83年人行改革报道

碟子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舅舅入职时单位发的吃饭家伙。“人行长办”不是人行行长办公室的意思,它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长宁办事处的简称。1983年,为了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成立工商银行,承担人行原有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拉开了人民银行由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转型的序幕。人行长宁办事处也随之变成了工行长宁支行,舅舅也从一名人行干部变成了工行一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初心使命。从柜员到管理层,舅舅在工行系统耕耘40余载,一路勤勉尽职,直至退休。这只碟子也跟随舅舅辗转大半生,打过饭菜,点过蚊香,如今的用处是垫花盆。那一代人,惜福积福,物欲很少,一件东西可以用很多年,朴素实干的家风同样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小一辈。

“人行长办”碟子

喜气洋洋地拜了年,舅舅给小辈们分红包,孩子们指着钞票上的汉字一一辨认,看着上面“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舅舅感慨83年改革之前天天都在那个招牌下进出,如今转眼已是迟暮之年。

我开玩笑:“那您对人民币可是真爱呀!”

他说:“人民币,谁不爱呢?但是,君子爱财,需取之有道。”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我就寄住在外婆家。那时,舅舅、阿姨们都还没成家,时常一家人会等着舅舅加班回到家才吃饭。面对着急吃饭嘟嘴抱怨的我,外公总是解释道:“舅舅要把现金盘清楚才能回家,少一分都不行的。”年幼无知的我不解地问道:“少一分钱,自己补上去不就好了吗?”“不是这样的,公是公、私是私,公私要分明,公家的钱和私人的钱一分一厘都要分清楚,而且多了还是少了,一定是哪里算错了,出了纰漏一定要弄清楚,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岗位尽责,可不能有半点疏忽!”

走上工作岗位,“克己奉公、清廉自守,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也成了时刻警醒鞭策自己的工作信条。



02

外公二三事

王广国


外公毕业于复旦大学,年轻时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返乡执教,先后担任过桃渚中学和上盘中学校长。执过笔扛过枪,外公很少提起自己的经历,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

外公的字典


在舅舅眼里,外公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小时候调皮的他没少因为偷懒挨外公的揍。舅舅说,外公不仅对子女要求严格,对自己也“狠”。每次去市里开会,外公为了省下往来公交车费,就一个人带上几个馒头一杯水,天没亮出发,上盘镇到临海市区距离超70多公里,且多有山路,往往需要走上一天一夜。这一天一夜孤独的行走中外公在想些什么已无从得知,但他们那一代人无疑是纯粹的,一旦心中有了目标便笃定前行,所以很多看起来做不成的或者困难重重的事,也就这样被攻克了。每每遇到过不去的坎,我就会想起外公披星戴月赶路的情景,心中便有了前进的动力。

外公的字典

在妈妈眼里,外公是个清廉的好校长。妈妈说,外公担任校长期间,有不少人为了插班转学来送礼请托,外公总是耐心解释,一一婉拒,教育公平是他始终坚守的红线底线。他省吃俭用,拿自己的积蓄资助学校里困难学生。一本旧的不能再旧的《汉语常用字典》翻了又翻用了又用,却在人生字典里写下了坚守诚信、不谋取私利、正直廉洁、助人为乐的注脚,也成了子孙辈传承的宝贵财富。

以外公为榜样,我同辈的兄弟姐妹个个努力刻苦,大多就读毕业于海内外名校,有着不错的学历和学术背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或创业,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诱惑和挑战,如何在社会中立足。我自己一直坚持早起的习惯,每年都会阅读上百本书籍,常阅读常思考,工作间隙也会努力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孩子。男人的责任与担当源自家庭,我努力做一个外公那样坚定而儒雅、温暖又谦逊的人,也相信传承的力量。

有爱,有温度,有责任,有理想,这是外公播撒的善意种子,它滋养温润着我们的父母辈,又传承到了我们这一辈,也将经由我们代代相传。



03

一本书一份传承一股清风

李博斌


我的外公是桐庐县分水镇的一名退休老教师,他17岁便开始了教书生涯。从教40余年来,他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平日里没有太多的爱好,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和写作。节假日里,我会专程回家探望他,与他聊聊家常、谈谈工作,茶余饭后外公也总会拿出他珍藏的书本,不厌其烦地分享着背后的故事。外公经常和我讲的“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正心是根本,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富裕的人”,让我刻骨铭心,终身谨记。

《分阳诗稿选赏》,是外公最珍视的书籍之一,里面收录了众多分水历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其中有一位叫臧槐的诗人,对于他背后的故事,外公如数家珍。臧槐(1867—1930),百江麂坞(今桐庐百江镇联盟村)人,曾担任分水县民政科科长、玉华学校校长,他一生写下了3400多首古今体诗歌,自选其中1590余首分为四卷,定名为《绿阴山房诗稿》。


偶得佳书 如获至宝

1967年,正是“文革”十年浩劫中“破四旧”之风甚烈的年头。那年正月,外公外出探亲访友,路过富春江镇的桐庐造纸厂,便去看望在这里上班的两位学生,恰巧在造纸厂的空地上看到有两大堆旧书。从学生口中得知,这些旧书都是作为“封资修”从各地搜上来的,集中送到这里准备打浆再利用。外公是中学语文兼历史老师,对古旧书籍,自有一种偏爱。他径直走到书堆边,随手捡起一本名为《绿阴山房诗稿》的旧线装书翻看起来,书中大多是歌咏分水人文景物的诗歌,作者署名为“臧槐”,根据此书《序》中介绍,这套诗集共有4本。他顾不得寒冷,在旧书堆中翻了好几个小时,幸运的是,他最终把《绿阴山房诗稿》的另外三本全部找到并珍藏。


时光洗礼 焕发新生

此后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过了40年。直到2006年,桐庐县城乡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外公觉得《绿阴山房诗稿》“重见天日”的时候到了,第一时间把诗稿上交给了分水镇。之后分水镇、百江镇都通过复印的方式,收藏了这部诗稿,还被收录进了分水历史馆,写进了百江镇《人文百江》这本书。其中十五题三十七首臧槐诗,收录进了《分阳诗稿选赏》。臧槐和他的诗,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流传着,为一代一代当地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心如明镜 家风传承

近年来,外公身体大不如前,他把那本视为“宝贝”的《分阳诗稿选赏》转交给我,让我代他好好保管。我也总会抽出时间翻阅,细细品读、慢慢体会,其中有一篇臧槐的《劝学诗》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画粥范公贫,负来倪宽苦”“车生囊照萤,董子书不蠹”“元标杵磨针,刘峻麻作炷”,诗中列举范仲淹划粥断齑、车胤囊萤夜读、刘峻燎麻为炬,以及韩昌黎、倪宽等人艰苦求学故事,说学劝学。“勿谓回也贫,君子安其素”,通过描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方式,引申出“立志为先基,正心为本务”安贫乐道、正本清心的朴素思想。

每每读到这首诗,我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外公,他总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的愚钝而自卑,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定会有成果。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要经得了诱惑,守得住本心。立志为先,清心为本,于我而言,外公何尝不是一本人生路上的劝学书。



04

结 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展望未来,杭州银行将继续深化“家书传家风”的内涵与外延,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创新,更要在内容上深入挖掘,让每一封家书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成员间相互提醒、共同进步的温馨画面,也映照出全社会对廉洁文化的崇尚与追求。






 来源:清廉杭银







END


浙江省银行业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三角微信矩阵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宁波市银行业协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