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杭州银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五要五不”学思录(一)
最新动态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杭州银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五要五不”学思录(一)
2025-04-0179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1月1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是法治要求,也是道德要求;既有金融属性,也有文化属性。只有把金融文化的价值魅力挖掘出来,把金融背后的文化故事、经营哲理、思想精神、价值理念和运行规律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文化的导向功能,引导金融从业者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杭州银行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五要五不”两大核心指导理念学习贯彻统筹起来,把价值观导向和具体实践行为准则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员工从金融视角出发,从历代尤其是近代金融行业典型人物、金融行业正能量故事,以及身边的人物故事中,去思考、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营造“人人发现、人人学习、人人思考、人人分享”的氛围,着力发现并讲好自己所在区域的金融故事、自己身边的正能量故事,持续深化大众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跨越时空,与老银行家陈朵如先生的对话

(杭州银行保俶支行风险管理部 顾文超)



千年古镇临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忍辱负重、以身报国的西施,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涌现出陈朵如、傅彬然等一代代仁人志士。春节期间,我与家人一起参观了临浦老一辈银行家陈朵如先生的陈列馆,仿佛跨越时空,与陈老先生进行一次对话。



陈朵如生平事迹


陈朵如先生,清末1888 年出生于萧山临浦镇的商贾世家。早年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和银行等专业,归国后秉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业救国理念,在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以下简称“浙实”)任职期间,利用商业复利算术手段,首创“零存整付”模式,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1946 年浙实更名为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陈朵如任总经理。他曾出钱支持浙实襄理章乃器创办《新评论》杂志,进行爱国宣传。“一?二八” 事变中,十九路军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陈朵如连夜召集家人赶制棉背心,慰劳前线将士。七七事变后,陈朵如在银行业务上与日商停止往来,展现了民族气节。在 1937 年冬到 1941 年期间,陈先生还出资救济生活困难的职工。解放战争期间曾多次从浙实暗账中拨款支援中共地下组织,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解放后“土改”,他率先把田产证和房屋交给当地政府。


陈朵如陈列馆


陈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事业成就,更在于他高尚的品德。他一生生活俭朴,不慕虚荣、不讲排场。在浙实建行40周年时,董事会出于对他的敬重,提出由银行出资为他购置一所花园洋房,却被他坚决推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俭则约,约则百善具兴”的道理,勤俭节约的作风贯穿了他的一生。


站在陈列馆中,看着那些记录陈先生生平的照片和物件,我仿佛能看到他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在事业上的拼搏进取,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在生活中的克己奉公,坚守清廉底线。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清廉精神的光辉,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廉和正能量始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想起入行前外公对我的嘱托:“银行人,手握的是金钱,肩扛的是道义。”我时常思考,是什么让这一职业熠熠生辉?是精准的产品分析还是严谨的业务操作?工作之后,我发觉答案或许就蕴含在每日践行的细微之处——对职业的敬畏、对廉洁的坚持以及对合规的执着。如今我是一名风险部门的员工,更加亲身感受在“情”与“规”的天平上,不可因熟人的微笑而倾斜天平,我会更加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在诱惑与原则之间,坚定地选择后者。唯有廉洁,才能赢得客户长久信赖;唯有合规,才能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此次清风之旅,让我对从事银行工作的道德标准、清廉要求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准则,更是需要从业者发自内心的坚定和社会责任感。我愿将这份感悟铭记在心、躬行践履,同时也希望以这种形式记录并宣传陈朵如先生的故事,传承和弘扬其崇尚俭朴、不慕虚名、不事奢华的高尚品质。



寻访桑梓情深的萧山籍银行家金润泉


(杭州银行萧山支行晨晖小微综合支行  项青峰)

他是诗人贺知章的蜀山老乡,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执掌浙江金融大权的银行家,他还是一位有着桑梓情怀的慈善家。他是金润泉,1878年8月17日出生在萧山湘湖之畔石岩乡金西桥村,是中国银行的创办人之一,近代著名金融家,被誉为“金融界的常青树”“银行业的不倒翁”。



近期,我慕名前往参观位于蜀山街道的金润泉陈列馆。陈列室按金润泉故居1:1原样复制,主体是东西两院两层的晚清至民国时期徽派建筑,展示了金润泉生平事迹。在浏览中,工作人员拿出一本《陈列馆馆藏展示图》,向我们介绍了金老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与职业使命。



银行的基石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银行业的立身之本,也是金润泉先生一生坚守的原则。还记得十年前我到总行参加中管竞岗面试,面试官曾问我“银行的信用风险是什么?”我回答了一堆专业话术后,他摇摇头说“不用这么复杂,信用风险就是客户还不出钱”。那么同样的,银行最怕的“挤兑”,也是因为客户担心银行的信用出了“风险”。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反对,1916年5月中行浙江分行接到总行停兑钞票、止付存款的命令,当时金老已经是浙江金融界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出面与杭州商界、银钱业商量后一致决定反对停兑。在挤兑最严重的时候,他还亲自站到第一线直接与储户对话,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中国银行钞票在浙江的信誉。




当今金融环境中,诚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个诚信的银行,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员工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职业操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每一项业务操作都合规合法,也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增强透明度,赢得客户的信任。


银行经营应“以义取利”


从业以来走访客户,常常听到客户朋友说银行只会“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作为一家对股东、客户、员工负责的金融机构,首先要确保的是自身风险可控,可持续的做大做强,才能为更广大的客户带去亟需的支持。但是,当面临重大挑战时,银行又是稳定社会经济金融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1937年底杭州沦陷,金老拒绝日本在华扶植的伪政府提供的省长任命,想方设法保存中行在浙资产,连其独资或与他人合办的六家钱庄也全部停业,不与日伪合作。抗战胜利后中行省分返杭复业,当年12月即开始发放第一批“复工贷款”,被工商界人士誉为“久旱甘霖,雪中送炭”。杭州解放前夕,他又多方呼吁筹措资金保存杭州的水、电、桥等设施及文物古迹,以确保经济民生正常运转,并率职工坚守本职,保护资产,迎接解放。



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社会形象,还能为银行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初,杭州银行开展多项融资支持措施,通过减费让利支持企业渡过生产难关,还有很多基层机构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协作,做好志愿服务、慈善捐助支援基层工作。杭州银行萧山支行晨晖小微综合支行作为一家2022年新成立的基层网点,我们一直坚持“党建引领、公益反诈”的宣传,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等方式,深入社区、学校、市场、园区、企业等,提升公众金融知识的同时,也树立了我行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前往网点办理业务,2024年先后获得了总行“文明规范四星级网点”和“五星机构”荣誉称号。



银行的变革在“守正创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基层网点也是如此,需要更多的新人成长来扛起大旗。担任支行负责人以来,我一直在勉励自己和同事们要“做人做事做学问”,先要做人端正、再者做事认真、同时学问时时更新。


AI还原其经历


金老在任职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期间,针对自己长于实践、短于理论的缺点,凡事谦谨而为、不耻下问。他经常向同行请教有关金融理论知识,还积极按照美英会计专家设想规范内部管理,如最早采用套写凭证、公开招考练习生和雇员、增设信托和储蓄分部、组织新老行员开展业余补习等,他还“洋为中用”招引“海归派”人才,适时开办员工英语补习班。金老注重保持和发扬中国金融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之道,又主动学习西方金融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博采众长、融合中西。这些我想都得益于金老14岁进入钱庄从学徒学起的成长经历。


不忘来时路,那是我们的光荣履历。我们行有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师徒制”能让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新人快速融入和学会一些基本知识技能。但有些人没有学会走路就想跑,即使一开始能够获得一些成绩,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成长的。因此,我们在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耐心教导新人适应既有规则,又要提升其创新学习能力和风险合规意识,以始终坚持客户为中心,确保每一项创新产品和服务都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鼓舞着我们新一代杭银人奋发向前,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金融浪潮中不断前行。期望通过这次“清风之旅”和“五要五不”学思践悟分享,汲取金润泉这位萧山籍金融前辈的优良品质,牢记和坚定地践行“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依法合规、守正创新”的职业理念,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卓越。



金融清流,民族脊梁

——重回故里寻访周学熙先生往事

(杭州银行合肥分行风险管理部  朱家瑜)


冬日暖阳回乡探亲,驱车沿尧渡河缓行,家乡至因境内尧渡之河、舜耕之山,自古享有“尧舜之乡”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内心自豪油然而生。忽的想起作为金融从业者还未去瞻仰过周学熙先生,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带着家人立即开往周村,这座因周氏家族而闻名的小村庄,不仅承载着'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的文化底蕴,更孕育了中国近代实业巨擘周学熙。



周学熙先生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1900年,周学熙踏入金融行业,担任直隶银元局总办。彼时,银元局乱象丛生,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周学熙却如一股清风,毅然决然地推行改革,他亲自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从银元的铸造、发行到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做到公开透明。在他的努力下,银元局的风气焕然一新,贪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银元的质量和信誉大幅提升,为稳定地方金融秩序立下了汗马功劳。1903年,周学熙负责筹办北洋官银号,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他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甚至不惜抵押自己的家产;在人才选拔上,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严格筛选,宁缺毋滥。他深知,金融行业关乎国计民生,绝不能让贪污腐败之人混入其中,北洋官银号开业后,周学熙更是以身作则,严守清廉底线。他规定,所有业务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绝不允许有任何违规操作。在他的领导下,北洋官银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之一,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还有效抵制了外资银行的经济侵略,为民族金融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年初六的周氏文化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周边参观,颇为热闹,尤其是这座专题纪念馆,默默陈述着周氏家族的人文底蕴。我跟随着父亲缓缓踏进实业救国厅,这里陈列着周学熙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股票、华新纺织厂设计图;廉政文化墙上则重点展示了1905年周学熙拒收开平煤矿英国商人贿赂时写的《却金札》影印件,解说员提到,当时英国商业通过天津汇丰银行经理麦克斯韦向周学熙行贿,试图阻挠其收回矿权的行动,周学熙当即手书《却金札》并命人将贿款原封退回。


父亲说,周学熙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他认为金融的力量不仅要用于经济发展,更要回馈社会,造福百姓。他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这些改革举措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阻力:保守势力的反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内部员工的不理解,但他从未退缩。周学熙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推动着金融改革的进程。正如他晚年所言:“我一生致力于金融事业,虽历经风雨,但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百姓。清廉是我一生的坚守,也是我对金融事业最大的贡献。”父亲随后叮嘱我,在金融行业工作,按章办事和清正廉洁都是基本操守,要时刻谨记,严于律己。


故地重游,我在周氏文化园中感受到:周学熙先生身处乱世、身居高位,始终坚守清廉精神和实业救国理念,时刻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他的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银行员工的行动指南。2019年,我刚进入风险管理条线。彼时的我,对岗位的认知停留在“点系统、报数据、做表格”的流程化操作上。一次贷后走访某制造业企业贷款中发现该企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30%。面对质问,企业负责人意图通过产品转型为理由遮掩,后经深入核实了解,实际原因是竞争激烈订单下滑,后将情况反映至分行,最终通过追加担保和债务重组避免了损失。这次事件让我意识到,风险管理绝非“纸上功夫”,而是需要穿透数据表象,理解行业周期与人性博弈的复杂性。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或许是像周学熙一样,在时代洪流中既做“清醒的旁观者”,又做“坚定的建设者”。当我们以实业家的眼光审视风险,以教育者的耐心培育文化,以慈善家的情怀承担责任,方能在金融的潮起潮落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守护者传奇”。


站在周村标志性建筑——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周馥接官厅前,凝视这座近代首座水泥仿木建筑,父亲跟我们分享了周学熙的诫子之言:“物力艰难,要知饱食暖衣,总须勤苦;光阴迅速,但得读书积德,切莫蹉跎。”告诫我们要明白物力维艰的道理,即使生活富足,也要保持勤劳刻苦的品质,同时要珍惜光阴,通过读书积德来充实自己,不要虚度年华。












来源:清廉杭银









END




浙江省银行业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三角微信矩阵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宁波市银行业协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